安徽師范大學 關于舉辦第五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通知
各學院,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提高我校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著力培養(yǎng)一批具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迎接全省、全國“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學校決定舉辦第五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F(xiàn)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競賽宗旨
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chuàng)新、迎接挑戰(zhàn)
二、參賽對象
我校全日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不含在職研究生)均可申報參賽。
三、參賽方式
申報參賽的作品可分為個人作品和集體作品,凡作者超過三人的項目,或者不超過三人但無法區(qū)分第一作者的項目,均須申報集體作品。具體比賽形式為:
(一)提交論文或作品實物,填寫《申報書》;
(二)以PPT形式闡述論文或作品;
(三)評委咨詢,選手現(xiàn)場答辯。
四、參賽作品
(一)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作者限本科生):包括機械與控制(包括機械、儀器儀表、自動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電信、通訊、電子等);數(shù)理(包括數(shù)學、物理、地球與空間科學等);生命科學(包括生物、農學、藥學、醫(yī)學、健康、衛(wèi)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學、化工、生態(tài)、環(huán)保等)。
(二)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范圍限定在哲學、經濟、社會、法律、教育、管理6個學科內。
(三)科技發(fā)明制作。分為:A類,指科技含量較高、制作投入較大的作品;B類,指投入較少,且為生產技術或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小發(fā)明、小制作等。
(四)其它說明
1.為使參賽作品更好的結合學科研究前沿、生產生活實際和社會發(fā)展熱點,學校邀請相關領域專家精心制定了參考選題(詳見附件1);鼓勵參賽同學圍繞參考選題開展研究、撰寫作品,也可以結合導師課題、暑期社會實踐成果等進行作品撰寫。
2.畢業(yè)設計和課程設計(論文)、學年論文和學位論文、國際競賽中獲獎的作品、獲國家級獎勵成果等均不在申報范圍之列。
3.參賽作品必須由兩名具有高級專業(yè)技術職稱的指導教師(或教研組)推薦。
4.參賽作品必須報送文字版和電子版兩種格式,科技發(fā)明制作類須交實物(模型)及作品說明。
五、時間步驟
(一)參賽準備(2012年11月20日-2013年2月25日)
各學院要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廣泛宣傳,動員、指導有實力或有潛力的同學認真選題,積極參賽,組織有關專家進行專題培訓和指導,充分利用寒假及時開展調查、研究,并撰寫(制作)或完善作品,做好相關參賽準備。請各學院在2012年12月21日(周五)前將學生參賽選題情況一覽表(附件2)報校團委(紙質、電子版各一份)。
(二)學院預賽(2013年2月26日-2013年3月15日)
各學院舉行院內選拔賽,組織有關專家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并將指導完善后的作品及《申報書》(附件3)于3月15日(周五)下午5點之前報校團委(紙質、電子版各一份)。每個學院推薦3件以上作品參賽(其中本科生人數(shù)1000人以下的學院推薦2件以上作品),研究生學院報10件以上作品參賽,并提交按作品質量高低排序的參賽作品清單。
(三)學校決賽(2013年3月16日-2013年3月31日)
學校競賽辦公室邀請有關專家對各學院上報的作品進行復審,遴選其中有較高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的作品參加學校決賽。參加學校決賽作品的名單于3月20日(周三)之前通過校“挑戰(zhàn)杯”網站及時通知各學院和參賽者,入圍決賽選手要在3月25日(周一)下午5點將匯報PPT課件報送花津校區(qū)團委辦公室,并現(xiàn)場抽簽確定匯報順序。
決賽中,選手以PPT形式匯報作品,現(xiàn)場展示作品或論文,接受專家咨詢答辯,選手現(xiàn)場解答。學校評審委員會以作品的科學性、先進性、應用性為基本評判標準進行評審。
聯(lián)系人:赭山校區(qū),梁燕,3883532;花津校區(qū),張磊,5910206;郵箱ahsdzhanglei@163.com。
六、獎項設置
競賽設特、一、二、三等獎各若干名,并對獲獎作品頒發(fā)證書。其中優(yōu)秀的作品推薦參加全省第五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學校對在省及國家競賽中獲獎的作品給予獎勵。
學校對組織指導工作得力及選送作品數(shù)量多、質量高的學院予以表彰;其中“挑戰(zhàn)杯”(1個)授予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學院,“優(yōu)勝杯”(7個)授予團體總分第二至第八的學院,“優(yōu)秀組織獎”若干個。
參賽作品的特、一、二、三等獎,及“挑戰(zhàn)杯”、“優(yōu)勝杯”和“優(yōu)秀組織獎”單位均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評選產生。
七、活動認證
各單位要按規(guī)定組織素質拓展學分認證,認證納入B模塊即專業(yè)技能與職業(yè)導航。具體分值見附表。
級別 |
參與 |
三等獎 |
二等獎 |
一等獎 |
特等獎 |
班級 |
0.3 |
0.5 |
|||
院級 |
0.5 |
0.6 |
1.0 |
1.5 |
— |
校級 |
1.0 |
1.1 |
1.4 |
1.7 |
2.0 |
省級 |
2.0 |
2.1 |
2.4 |
2.7 |
3.0 |
國家級 |
3.0 |
3.1 |
3.4 |
3.7 |
4.0 |
八、競賽組織
學校成立由校黨委副書記劉新躍任組長,校紀委辦、人事處、教務處、學生處、科研處、研究生學院、校團委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校“挑戰(zhàn)杯”競賽組委會,具體指導競賽活動,組委會辦公室設在校團委。同時將邀請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競賽作品進行評選審定。
九、幾點要求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挑戰(zhàn)杯”競賽是由全國一項具有導向性、示范性和群眾性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的“奧林匹克”盛會,是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開展的一項重要活動。“挑戰(zhàn)杯”競賽的結果,已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標志。各學院、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形成合力。
(二)廣泛動員,精心組織。各學院要廣泛開展宣傳動員,激發(fā)同學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參與熱情,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精心撰寫(制作) 作品。要周密做好組織選拔工作,特別是要為參賽學生做好服務,為他們在專業(yè)指導教師、儀器設備、實驗室、圖書資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要邀請專業(yè)教師積極參與競賽的指導,確保參賽作品創(chuàng)意新、立意高、質量好。
(三)注重結合,健全機制。各學院要注重將“挑戰(zhàn)杯”競賽與教師的科研課題,與學生的各類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與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結合起來。相關單位、各學院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激勵政策,吸引廣大本科生、研究生積極參與課外學術科技競賽活動,動員更多的專業(yè)老師參與競賽指導工作,形成濃厚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氛圍,為建設高水平校園文化做出應有貢獻。
附:
1、第五屆“挑戰(zhàn)杯”參考選題
2、第五屆“挑戰(zhàn)杯”選題情況一覽表
3、第五屆“挑戰(zhàn)杯”作品申報書
校第五屆“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
競賽組委會(代)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轉自 http://gqt.ahnu.edu.cn/1361/view/9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