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作品簡介: 植物必需營養(yǎng)元素缺乏(缺素)是作物生長的重要限制因子。對缺素的診斷一直依賴于室內的營養(yǎng)元素分析,既費時又不一定能完全獲得正確的診斷結論。而快速、準確地判斷引起某一缺素癥狀的原因是防治該癥狀的關鍵。大豆的缺素診斷目前仍缺乏系統的圖譜,本作品首次系統研究了不同缺素培養(yǎng)對大豆生長的影響,并繪制了大豆缺素圖譜,研究結果對于診斷和預防大豆必需營養(yǎng)元素缺乏,指導精準施肥具有重要意義。
作品簡介: 本作品選用重要農作物水稻為研究材料,通過高壓處理水稻純系品種豐優(yōu)307得到變異株,檢測出M3、M4代轉座子mPing發(fā)生持續(xù)激活。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對M3代中mPing跳出頻率較高的植株做基因表達分析,發(fā)現了差異表達基因,對這些差異表達基因進行功能注釋和通路分析,找到了與物質代謝、刺激應答等相關的基因,并發(fā)現與脅迫相關的轉錄因子。研究表明高壓脅迫可通過改變基因表達改變作物性狀,為作物育種奠定基礎。
作品簡介: 本研究采用ELISA、RT-PCR及Western blot技術檢測了八肽膽囊收縮素(CCK-8)對LPS誘導RAW264.7細胞 IL-1β及p38 MAPK磷酸化的影響,旨在探討CCK-8抗內毒素休克的作用機制。結果發(fā)現CCK-8可劑量依賴地抑制LPS誘導的RAW264.7細胞IL-1β蛋白及mRNA的表達,并可能通過抑制 p38 MAPK磷酸化來實現。
作品簡介: 了解不同施磷量和灌水量對冬小麥水分利用及產量的影響及其生理基礎,采用大田試驗,以山農16和濟麥20為材料,在氮肥、鉀肥施用量及施用方式相同的條件下,設灌水和施磷兩個因素。分別對不同時期各處理的土壤含水量、旗葉水勢、旗葉滲透勢、旗葉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質積累、品種產量等參數進行測定、分析。進而闡明不同供水強度下,磷肥的合理用量及水磷耦合效應對小麥水分的吸收利用、產量、生長發(fā)育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作品簡介: 作品研究基于分子仿生學原理的超痕量蛋白質定量檢測用納米金探針;以納米金共振散射光譜特征分析為基礎建立新型超痕量蛋白質檢測方法(已獲國家發(fā)明專利)并研發(fā)配套分析軟件。研究各指標達到該領域世界前沿水平,已發(fā)表論文三篇。研究為新型蛋白檢測方法在科學研究、臨床診斷及食品安全等領域中實現超痕量蛋白質穩(wěn)定、靈敏的分析開辟新思路,也提供必備的理論基礎和經驗支持。作品得到蔣大宗先生和哈佛聯合研究中心專家的推薦。
作品簡介: 從斜脈暗羅莖中抗癌活性部位得到16個化合物,確定14個結構,所有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除了化合物8,9,10外,均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2,3,11,12,14為首次從該科植物中分離得到,化合物3為新天然產物,化合物11,12骨架類型化合物目前全世界僅發(fā)現5個,采用MTT法測定化合物對四種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對胃癌細胞的抑制作用很明顯,IC50達到1.53μM.
作品簡介: 簡介: “人體科技館異型標本的科學考察”系列論文是(湘教通[2010]244號)省級課題系列成果的一部分。總共13篇論文,全部為在校大學生“人體解剖科技興趣小組”成員完成,并在國家級科技核心期刊或核心遴選期刊發(fā)表。其論文作品是通過認真對人體科技館藏的變異與畸形人體解剖標本進行科學觀測考察研究,得出科學可靠的研究結果,具有研究方向集中、主題突出、思路清晰和論述科學之特色。
作品簡介: 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有著十分豐富的菊科植物資源,保護區(qū)菊科藥用植物資源有41種,隸屬于25屬;多為草本植物,其中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最為豐富,一年生草本其次;藥用部位較廣泛,以全草類入藥居多,根、葉其次;按藥效可分為清熱解毒、解表、活血祛瘀、利水滲濕、祛風濕、止血、止咳、補虛、止痛等九類。結論: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菊科藥用植物種類較多,藥用部位及功效十分豐富,有一定的開發(fā)價值與挖掘潛力。
作品簡介: ELR+CXC趨化因子作為CXC趨化因子的一類。我們構建的ELR+CXC趨化因子受體拮抗劑G31P能高親和力結合CXC趨化因子受體CXCR1/CXCR2,從而阻斷ELR+CXC趨化因子對中性粒細胞的趨化作用,進而起到抗炎作用。本文研究G31P對C57BL/6鼠肺炎克雷伯桿菌肺炎的預防和抑制作用,并與頭孢他啶和地塞米松治療作用進行比較。
作品簡介: 應激性潰瘍是一種嚴重并發(fā)癥,應激狀態(tài)可致腸黏膜萎縮和滲透性增加,從而導致細菌和內毒素移位。胰高血糖素樣肽-2(GLP-2)是新近發(fā)現的腸上皮特異性生長因子,對胃腸道有多方面的作用,包括促進正常和發(fā)育小腸的生長,保護和修復各種腸道疾病中損傷的腸黏膜,增加腸道的血液供應等。本實驗初步證明了GLP-2對應激性潰瘍大鼠腸道屏障功能的保護作用。
作品簡介: 大量相關報道指出miRNA的異常表達會加速腫瘤的形成。 然而,miRNA的生物學功能和分子機制卻依然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發(fā)現鼻咽癌細胞中部分miRNA的表達上調, 于是我們猜想其中的miR-663在鼻咽癌細胞的分子病因中是否能起到重要作用,并采用如免疫組化和一系列分子生物學實驗進行驗證,成功地達到我們預期目標,這表明miR-663在未來腫瘤治療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作品簡介: 本作品首先利用化學修飾方法,在介孔硅表面引入二硫鍵;然后,創(chuàng)新地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的天然蛋白類分子—膠原封堵介孔,構建介孔硅/蛋白類復合型納米系統;而后,用乳糖酸分子功能化該系統,實現顆粒與肝細胞的特異性相互作用;最后,評價了介孔硅/蛋白類復合型納米顆粒與細胞間的作用機理以及復合型納米顆粒在細胞內的存在位置與狀態(tài),為開發(fā)新一代多功能性介孔硅/蛋白類復合型納米系統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作品簡介: 本研究以黃瓜全雌突變體Csg-G及其野生型Csg-M為材料利用新一代solexa測序技術其轉錄組進行了研究。系統分析性器官原基發(fā)育過程中相關基因表達的時空特異性,選擇上調和下調差異表達的基因,建立黃瓜性別決定基因表達譜和調控網絡,并分析其功能特征,
作品簡介: 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針刺足三里穴對胃腸功能具有特異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胃腸電的活動、運動及分泌功能影響等方面。針刺足三里能夠影響胃電ECG及胃泌素(G17)。因此,本研究運用記錄胃電活動的變化和測量胃泌素的含量,觀察電針、手針及絕緣手針刺激大鼠及正常人“足三里”穴位后對其胃功能的影響,揭示在施針過程中產生的生物電對穴位的刺激時穴位針刺得以發(fā)揮效應的重要刺激因素。
作品簡介: 目的:提取商陸果實多糖并確證其中含多糖。方法:采用超聲輔助法提取商陸果實中的多糖,提取液用多糖確證實驗驗證,以葡萄糖為對照,采用分光光度法在610 nm處測定其中的多糖。結果:回歸方程為:A = 20.894 C + 0.1677, R = 0.9962。結論 商陸果實中含有多糖,多糖含量為67.8mg/g。
作品簡介: 本研究根據目標物質的結構特征選取了和其結構和官能團類似的其它物質作為模板分子,采用新的合成方法和工藝路線制備了新型分子印跡微球材料,并對材料的結構和性能進行了表征。同時,采用合成的印跡微球材料作為特殊吸附劑進一步發(fā)展了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技術,實現了對復雜樣品中特定分析對象或雜質的選擇性提取和富集,建立了簡單快速的蛋類制品中四種蘇丹紅類藥物殘留分析方法。
作品簡介: 為探討維吾爾藥大苞荊芥總多糖對大鼠轉錄因子和細胞因子的影響,我們將大鼠隨機分為五組,分別為正常對照組,哮喘組,地塞米松組,大苞荊芥高、低劑量組,用ELISA法檢測血清細胞因子的水平,取肺組織用RT-PCR法檢測轉錄因子T-bet﹑GATA-3﹑ROR-γt的變化,HE染色觀察病理改變。結論為大苞荊芥總多糖可能通過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影響相關細胞的分化,最終改善哮喘的炎癥反應。
作品簡介: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屬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廣泛分布在五大洲140多個國家,總產和栽培面積居世界糧食作物的第4位。馬鈴薯適合扎根于多種生態(tài)地區(qū),抗旱本領大,營養(yǎng)豐富而全面,是一種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近年來,寧夏馬鈴薯是山生產發(fā)展速度較快,已成為我國馬鈴薯生產的主產區(qū)之一,尤其區(qū),成為了他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作品簡介: 油橄欖產業(yè)是甘肅省隴南地區(qū)的特色支柱產業(yè)。采用現有技術加工油橄欖時產生大量的廢渣廢液,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本文以循環(huán)經濟和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理念為依據,采用溶劑萃取、離心沉降、沉淀分離、吸附分離和微生物發(fā)酵技術,研究開發(fā)了從油橄欖加工廢棄物中提取分離果渣油、橄欖蛋白、多酚和釀造果酒的技術工藝。為油橄欖加工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供了技術參考。
作品簡介: 本文介紹了臨床中醫(yī)師王秀隆老師臨床運用獨活寄生湯的獨到見解和個人經驗。